今天依然記得遠去的老爸,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,雲泉仙館的那碗白粥,他竟然可以一口氣吃下三碗,之後再也不能跟我四處跑,望著一椽一木,亭台樓閣,有不少地方已經修葺過,把回憶都漸漸褪去……!
湊巧心血來潮,拉了家人走一趟,以往破落的景象,如今已大大改觀,不少臨時搭建的地方,都轉往室內,光潔明亮得多,至少蒼蠅都少了點在齋菜上飛舞.
十多年前只不過三四十圓一碟齋菜,如今已升至七十圓,加幅近一倍,幸好水準多年來都保持著.
菜單跟售票形式多年不變,亦是先買票,然後隨意找個地方坐下,再將菜單交給工作人員就可以了,而碗筷放在一旁,悉隨尊便.
而白飯跟粥,如果在戶外,便會用鐡桶盛好,但很容易便會冷卻,未免美中不足.
可能是早了點,起初客人不多,相隔不到半小時,整個大廳差不多都坐滿了客人,可見雲泉地點雖然隔涉,但慕名而至的人可不少.
有大有小,六個人就四碟菜剛好.
先來一碟五柳素石班,還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圓玄學院,已經三十年前的事,而雲泉的齋菜一向有保證,今天不知什麼原因,看造型真的似一條魚嗎?那個倒模真的差得可以.說真的,甜酸汁的調配不錯,互相不會搶味,而微酸的醬汁,更加可以把肥膩的芋茸中和,其實芋頭推得夠糜爛,而炸得恰到好處,沒半點多餘的油份,還可以要求什麼?
至於豉椒炒田螺,全屬個人喜好,自少跟老父在街頭吃十圓八塊的東風螺,瀨尿蝦,早已養成偏好,而事實上,不論在口感或造型上,四個菜中以這一碟最神似,煙韌彈牙,配上青椒,紅椒及黃粟芯,五彩繽紛,加上沒令人討厭的玻璃芡,難怪囝囝跟我一樣吃過不停.
雖然都是澄麵粉一類素材製作,但海鮮扒時蔬中幾款海鮮就有點兒馬夫,魚片,蝦仁及魷魚,部份賣相有點不倫不類,而置底的菜芯是預先焯好;幸好質感還可以搭救,爽口柔韌不一,總算不致於失望.
以往多數會點選炸春卷或是羅漢齋,但前者每次都要打包走,後者太平凡,今次雙菇豆苗就好得多,雙菇是草菇跟蘑菇,兩者都是切半炒,好讓醬汁包裹,比起原粒上惹味得多,而且豆苗是用溫室豆苗,清新爽脆,色澤亮麗,帶少許天然甜味,加上個人最欣賞的薄芡,又是一道下飯菜.
不知不覺,之前所講的白粥乾了幾碗,在坊間真的找不到比雲泉更出色的,難得的是任添,曾經見過有人貪心地用塑膠袋打包白粥,真的有點過份.
飯後沿著荷花池到殿後停車場,那是一個露天市集,販賣的不少是自家生曬的藥材湯料,或是傳統小食,這種傳統市集形式,香港是買少見少,希望大家有機會再來時,支持一下,不要讓它平白在時間中消失,而事後大家在懊惱悔恨.
題外話 : 其實當天有不少人要求廚房代為斬燒肉或雞件,究竟在佛門清靜地,這個舉動是否恰當?而事實上,香港有太多自私的人,只求自已方便,不理別人規矩,動輒大吵大鬧,氣焰凌人;想到此,心中不無感慨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